第十四届“《资本论》与当代经济问题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5月24-25日,第十四届“《资本论》与当代经济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昌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协办,《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财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本届会议以“《资本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为主题,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开放与民生保障”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和本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
院长张利国教授代表学院致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概况和学科发展。张利国院长表示,“《资本论》与当代经济问题”学术研讨会是经济学院重要的品牌学术活动,已经连续主办了十四届,它为系统推进《资本论》与当代经济问题的前沿研究构建了跨学科对话的学术场域。 
随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文教授举行了个人学术著作捐赠仪式,将其多年研究成果赠予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旨在支持《资本论》与当代经济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建。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资本论》研究体系与方法”“新质生产力”以及“《资本论》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研究”等四个主题设置了四个会议单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编审吕小军老师主持第一阶段的学术报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文教授报告主题为“走向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叙事的遮蔽与解蔽”,通过揭露西方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建构与殖民扩张本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主导整合突破自由市场神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朝龙教授报告主题为“《资本论》的逻辑规划与金融资本批判”,通过解构《资本论》中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与演化规律,探讨当代金融资本虚拟化扩张的危机根源,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金融化全球治理的批判性启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夏副研究员报告主题为“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再反思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通过批判西方现代化“剥夺式积累”与非系统性发展弊端,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协同路径,揭示中国在多个维度的系统性超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莹教授报告主题为“《资本论》中的生产力理论及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通过梳理《资本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探讨科技创新与制度协同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作用。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爱文教授报告主题为“资本逻辑宰制下生产劳动的价值幻象与资本权能扩张”,通过辨析生产劳动的价值泛化与资本异化,揭示数字平台隐蔽剥削数据劳动剩余价值的“新殖民”逻辑。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莹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的学术报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冯志轩教授报告主题为“批判实在论、地方性知识与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一个基于ABM的考察”,通过探讨自主知识体系在捕捉宏观结构与历史路径依赖上的优势,揭示中国经济学立足本土实践、突破西方普遍主义霸权的必要性。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肖磊研究员报告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化解读与形态学意义”,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与形态学框架,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的适应性转化。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陈晓枫教授报告主题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通过分析土地产权与资本积累的辩证关系,探析集体所有制对防范土地资本化危机的制度优势。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许光伟教授报告主题为“《资本论》体系学·基本问题”,通过重构《资本论》“资本恶—资本癌—资本镜—资本识”的体系学框架,揭示生产关系研究对破解“知识斗争”意识形态遮蔽的核心意义。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繁荣教授主持第三阶段的学术报告。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学院刘建国教授报告主题为“数据要素化配置如何影响新质生产力”,解析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并探讨了数据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机制。江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邓久根教授团队报告主题为“领先市场视角的数字化创新网络研究”,通过提出“领先市场”理论框架,揭示“技术—市场—制度”协同对发展中国家“换道超车”的路径启示。郑州大学商学院李中建教授报告主题为“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性及模式选择”,通过批判资本下乡与能人农场模式的局限性,揭示社会主义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李海飞副研究员报告主题为“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新近研究综述”,通过综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就业效应,探讨技术替代与岗位创造的辩证关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礼肖老师报告主题为“劳动贡献的主导地位与共同富裕:基于生产—分配的视角”,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在分配领域的实践转化,探析劳动贡献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飞虎报告主题为“技术转移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实证检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政策效果,探讨技术溢出与政府补贴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家》编辑部副主任肖磊研究员主持第四阶段的学术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杨慧玲教授报告主题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视角下的美债风险”,通过探析美债危机的演化机制,揭示资本逻辑对全球经济金融化的系统性风险。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繁荣教授报告主题为“农业生态问题与农业技术异化”通过批判农业技术过度资本化导致的生态危机,揭示小农经济与生态农业协同对破解“技术异化”的实践价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沈宏亮教授报告主题为“马克思的市场竞争理论——对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通过重构马克思竞争理论的动态框架,探析竞争政策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公平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健副研究员报告主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回顾”,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脉络,揭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孙广召老师报告主题为“对口支援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央苏区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对口支援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揭示制度性帮扶对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前往华润江中集团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同时结合企业发展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国企改革建议。 
会议最后,经济学院刘爱文教授致会议总结词,并再次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诚挚感谢各位学者从理论深耕到实践探索的全方位贡献,期待未来与学界同仁继续携手深化《资本论》研究的时代性对话,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图/郭勇、阿卜杜萨拉木、陈彦含、蒋奇珈 文/邹冬寒 一审/彭继权 二审/余炳文 三审/张利国)
|